關於我唐氏症妹妹的一個小故事
如果你讀過聖經,就知道身為基督徒,我們的平安和喜樂並不是從外在環境來的,而是來自神。當我們把生活裡各種事情的優先次序擺對了,就不會因為外在的環境,比如各種天災人禍,而失去平安。因為,我們能夠在耶穌基督裡得到真正的安息。
然而,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卻沒那麼簡單。因此,身為基督徒,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要常常彼此聚集。但聚在一起的重點,不是看一個人在台上拿麥克風講話,而是要彼此相愛、彼此扶持,並且一同回應神給我們的任務和挑戰。
今天要看的這段經文,正描述了一群這樣的人。他們也面臨許多問題,但依舊認真地活出他們的信仰。現代社會雖然和聖經時代面臨的難題不盡相同,卻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平常常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對聖經的一些想法,希望透過新媒體鼓勵到更多人。因為我相信,聖經中的原則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
很多人認識我,都是透過我在網路新媒體上所做的事工。有人對我說,感覺做 YouTube 這種事情,並不是一般教會傳道人或基督徒會去嘗試的。而且,想生六個小孩,也很少是年輕人會考慮的計畫。其實,我自己有時候也覺得自己挺「奇特」的。後來仔細想了想,才發現這點似乎跟我的家庭背景有關。
這是我們家過年的一張合照:中間坐的是奶奶,右邊是我的爸爸媽媽。我是家裡的大哥,爸媽總共養了五個小孩——我有兩個妹妹、兩個弟弟。我太太 Michelle 也來自一個有五個孩子的家庭。我和我二妹妹都已經結婚了,右上角是我妹夫,所以現在我爸媽有三個孫子和一個孫女。至於站在我奶奶後面、戴著眼鏡、看起來有點像兒童的那位,其實是我的大妹妹「多多」。她小我一歲,是位唐氏症患者,平時無憂無慮地在爸媽家裡玩玩具、畫畫,可以說是我們家裡最沒有煩惱、卻最喜樂的人。
多多出生時是早產,出來後大家才知道她是唐寶寶。我爸媽當時沒做唐氏症篩檢,因為他們相信,不管結果怎樣,孩子既然是神給的禮物,就一定會把她生下來並且好好照顧。畢竟,這世界上的一切都無法帶進永恆,孩子才是唯一能跟著我們進到永恆的產業。這是我爸媽的想法。
當年我爸媽人在美國留學,家裡經濟並不寬裕,而美國醫療費又很可觀。多多出生後,醫生告訴我爸媽,她的心臟和肺部都還有破洞,必須儘快動手術,否則存活率幾乎是零。就算手術成功,也不能改變她是唐寶寶、智商永遠停留在三歲的事實。我爸媽得照顧她一輩子。那時,我爸 31 歲、媽 29 歲;坦白說,如果換作是我遇到這種狀況,也很難想像自己會怎麼決定。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老實說,我自己也不確定。我結婚後,當我太太懷孕,婦產科醫生一直強調我們是「唐氏症高危險群」,因為我妹妹有唐氏症。醫生屢次要求我們做篩檢,我就問:「如果檢出來真的是唐氏症,醫生有沒有辦法讓寶寶更順利出生或存活?」他說沒有。那我就跟太太商量,乾脆別做了。結果醫生超緊張,連續三次產檢都一直反覆提醒。再加上他知道我們預計生六個小孩,就更覺得不可思議。畢竟現在很多年輕人連一個小孩都不想生,就算生,頂多一個或兩個,怎麼可能還想生到六個?更何況,如果真的生出一個需要一輩子照顧的唐寶寶呢?在現今的台灣,很少年輕人會做這種選擇。
其實在「不生小孩」這件事情上,台灣已經成為了所謂的「Taiwan number one」:新生兒人數史上最低,還擠進全球最少子化的五大國家之一。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生小孩?根據 2022 年的統計,台灣生育率在全世界是穩坐倒數第一,比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都還要低。當然,生或不生都有各自的考量,但當整個社會都往同一個方向走,肯定有什麼原因。孩子生得多,不一定是好事;生得少,不一定是壞事;可要是少到一個嚴重的地步,就會被視為「國安危機」了。
一般來說,世界公認的「生育替代率」是 2.1,低於這個數字,人口就開始倒退。台灣的生育率只有 1.08,因此已經連續第四年「人口負成長」。而且有報導指出,所有先進國家的生育率也都在逐年下降。對基督徒而言,面對「要不要生」的問題,理應先考慮聖經怎麼說,而不是跟著國際趨勢走。不過,這話題以後再談。
接著,我們再看另一個現象:台灣的離婚率居亞洲第二,「超單身世代」儼然來臨。台灣一年大約有十萬對情侶結婚,同時卻也有五萬對夫妻離婚。統計顯示,在離婚的人裡面,超過三分之一是結婚不到五年就離了;超過一半是在十年內就分道揚鑣,多半是三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時候離婚是沒辦法的事,像遇到家暴、毒品或其他犯罪問題,不離婚也難。然而,問題的本身不一定在「離不離婚」,因為有些人雖然離了,還是能保持良好溝通,一起分擔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反觀有些家庭雖然沒離婚,卻已經鬧到關係惡劣,反而對孩子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影響。總之,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婚姻破裂、夫妻關係破裂不是好事,無論離或不離。
其實,美國已有很多研究統計顯示,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美國黑人人口占全國的 12%,但殺人犯中卻有超過一半是黑人。政府與學界做過很多調查,想找出犯罪率高、吸毒率高、心理疾病風險高的族群背景,最後發現影響最大的關鍵因素,是「一個人是否在有爸爸、有媽媽的家庭裡長大」。如今的美國,10 個剛出生的黑人嬰兒,就有 8 個出身在單親家庭。台灣當然還沒到那麼嚴重,但隨著趨勢演變,越來越多兒童與青少年在單親家庭長大。
再來看看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台灣年輕人憂鬱症在近十年增加了 20%,15-30 歲之間,被精神科診斷有相關病症的人數增加了 7.1 萬。甚至在去年開始,政府補助 15-30 歲的年輕人做心理諮商,也就是政府直接幫你付錢。我看到這新聞,也不知道到底該替大家開心,還是替社會擔心。
其實,現在最擔心的也不只是我們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很多父母也跟著著急。我聽過一間教會,有三位退休的媽媽,她們各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兒子,全都是基督徒,卻同時都沒對象、沒結婚、情緒管理或心理狀態也不穩定,連經濟方面都不太OK。這讓人不禁想問:過去二、三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台灣會出現少子化、婚姻破裂、憂鬱症攀升這些問題?為什麼會這麼嚴重?
我覺得,這就是許多台灣年輕人目前的處境。和祖父母那一輩比起來,我們確實富裕多了;連放個連假都能隨時出國,家裡也幾乎都裝冷氣、有電視、有沖水馬桶。台灣過去三十年的環境讓我們過得相對舒服:在台灣看個醫生可能只要 150 元,但在美國看牙醫就要 200 美金;台灣大學一年學費五到十萬,可是美國要五到十萬美金。然而,儘管經濟與生活條件都比以前好,很多年輕人依然愈來愈憂鬱。
有人說,這些煩惱是經濟壓力造成的,也有人怪政府、怪國際政治局勢或貿易戰;甚至有人說房價太高,使得年輕人結不起婚、生不起孩子,婚姻自然也容易出問題。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錢人的離婚率也在升高,他們也同樣少子化;沒生小孩的夫妻,離婚率還更高。
所以,到底是大環境影響,還是年輕人真的太「草莓」?現實就是,我們都面對了很多很多的問題。那該怎麼辦呢?你平時都會怎麼處理自己的煩惱?
其實在聖經裡,我們不斷看見以色列人也遇到同樣的情況。聖經記載,當以色列民族剛從埃及出來時,他們心裡就想:「眼前這麼多問題,該怎麼辦呢?」明明已經親眼看到神如何擊垮埃及法老王,但他們卻滿口抱怨:抱怨沒水喝、沒房子住、沒肉吃,甚至說:「我們不如回去埃及當奴隸好了。」
其實神早就為他們預備了一個美好之地,再多走一段路就能抵達,只要再多一點信任神就好。可惜,以色列人只看到眼前的曠野,一路抱怨不斷。最後,神等了他們四十年,讓這個充滿抱怨的世代全部死去,才帶領下一個世代,在新的領袖約書亞的帶領下,終於進入了神應許的美好之地。有趣的是,第二個世代同樣面臨許多問題,但他們卻對神充滿信心。
今天我們要看的聖經,也是在講一群面對很多問題、但選擇信靠神的人。他們位於帖撒羅尼迦這座城市。就像剛才提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也正面臨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挑戰。這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背景,而我們的主角們是幾位猶太人。猶太人在五百年前就已經被其他國家滅國,分散各地,可是他們的語言、文化和信仰仍然保留下來。他們到哪裡就在哪裡蓋猶太會堂,繼續敬拜神,因為猶太人相信聖經裡神所應許的那位「拯救者」終將出現。
帖撒羅尼迦是一座戰略要地,也是羅馬帝國的重要港口和商業中心,位於現今希臘的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這裡聚集了各種族群,包括羅馬人、希臘人和猶太人。保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帶著夥伴們到處分享耶穌復活的福音。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他們在當地猶太會堂傳道了三個安息日,用《希伯來文聖經》(舊約)的經文證明耶穌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救世主。結果真的有不少猶太人信了耶穌,也有原本就敬畏神的希臘人也接受了福音。
然而,保羅傳得太順利了,反而引起一些猶太人的不滿,於是有人鼓動了當地的市民,開始迫害保羅和其他基督徒,導致保羅必須連夜逃離。之後,保羅一行人去了別的地方繼續傳福音,但他們心裡一直記掛著帖撒羅尼迦的弟兄姊妹。畢竟這群基督徒剛信耶穌才幾個禮拜,教會才剛成立,就失去了牧師,似乎陷入了「沒牧者帶領」的尷尬處境。想想看,如果一群剛受洗的基督徒,連牧師、輔導或領袖都突然消失,通常不多久就會散掉。可是在帖撒羅尼迦,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於是,保羅等人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帖撒羅尼迦後書》兩封信,想鼓勵並教導那裡的弟兄姊妹。當時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得面對哪些困難呢?首先,他們的牧師不見了,還要遭到猶太人的攻擊;身邊 99.9% 的人都不是基督徒,自己也可能被周圍社群排擠;甚至在生意上、財務上,都可能出現損失,還不排除有生命危險。可是在這種多重考驗下,他們不但沒有分崩離析,反而繼續興旺,還成了其他教會的榜樣,連消息都傳回到保羅耳中。
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眼前這麼多問題,該怎麼辦?」我想他們找到了答案:在基督耶穌裡得著真正的安息。外在的天災人禍,都不能奪走他們的平安。
接下來,我們要一起讀《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一章。
「保羅、西拉、提摩太,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穌基督裡的教會: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我們為你們眾人常常感謝神,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們,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地記念你們,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裡,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
神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並且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甚至你們做了馬其頓和亞該亞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樣。因為主的道從你們那裡已經傳揚出來;你們向神的信心,不但在馬其頓和亞該亞,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所以不用我們說什麼話。因為他們自己已經報明我們是怎樣進到你們那裡,你們是怎樣離棄偶像,歸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他兒子從天降臨,就是他從死裡復活的—那位救我們脫離將來忿怒的耶穌。」
先簡單總結的是,帖撒羅尼迦教會雖然面臨很多困境,卻依然存著喜樂、穩固成長,甚至成為其他信徒的榜樣。這正是因為他們確實在耶穌基督裡找到真平安,也真正體會到「環境的動盪無法奪走神所賜的喜樂和安息」。
2020 年,我和太太準備結婚時,剛好碰上疫情,外國人無法入境台灣,所以她必須申請特殊簽證。這種簽證只有一年的有效期,因為它的意義就是:我太太只是一位暫時來到台灣的客人,她並不「屬於」這裡。即使將來她拿到台灣永久居留證,也依舊不算屬於這裡。其實,我也不算屬於這裡,你也不算。身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我們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的「客旅」,都在等待耶穌,都在盼望新天新地。
也因此,我們活到 60、80、甚至 100 歲,也許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我們這一生是貧窮或富有,地位高或低,也未必是神最在意的。可是,人卻很容易逐漸留戀這個世界。想想看,花了好幾年辛苦賺錢,好不容易存了一筆財富,或是終於買房、裝潢,或好不容易在公司升等……一旦太過留戀,就很難在基督裡享受真正的安息。再加上看電視、新聞,總是充斥各種負面消息——電費調漲、物價通膨、地震頻傳,擔心房子漏水、生活成本上升……人常常一不留神,就回到原點,忍不住又問:「眼前這麼多問題,怎麼辦?」
但從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基督徒、以及保羅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們面對的挑戰其實比我們平常遇到的更大:可能會損失財物、影響事業,甚至威脅到生命。然而,對他們而言,這些代價都值得。古希臘、羅馬的環境是多神信仰,人有各種需要,就去各神廟拜拜:農作物、愛情、戰爭……哪裡能滿足需求,就去哪裡拜。但當這群人聽到福音,並且被聖靈觸動,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全改變,開始先把神擺在第一。他們效法耶穌,真正明白「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的道理。有了神成為他們生命中心的安定力量,他們就不需要靠外在物質或環境來獲得安全感。
然而,現今社會卻完全相反。社會文化暗示我們不要把神擺在生命中心,於是大家無止境地消費、嚴重依賴物質安全感,甚至可能買下一堆根本用不到、甚至不想要的東西。加上社群媒體的加劇,很多年輕人在滑手機時,看到別人過得更好、更亮麗,就越容易陷入憂鬱和自我懷疑。正如我先前提到的,少子化、婚姻破裂、憂鬱症攀升,歸根究底就是我們成為一個極度「自我中心」的世代。
我常常跟朋友聊天,十個有九個都說:「希望薪水再高一點,錢再多一點,就會人生圓滿了。」但無論年薪五十萬、一百萬,甚至三百萬,大家的胃口依然會越撐越大,金錢成長速度永遠追不上慾望的增長。這該怎麼辦呢?
我想跟大家推薦一本我也曾在頻道介紹過的書——《靈命操練禮讚》。這是美國一位牧師所寫,裡頭談到許多基督徒所需操練的「基本功」,像禱告、讀聖經、在生活中落實改變,以及如何參與基督徒群體等。我認為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回到「先求神的國和義」的優先次序,因為帖撒羅尼迦的弟兄姊妹之所以能在困境中仍然安息,就是因為他們在基督裡找到了真正的平安。
對現今基督徒來說,金錢和物質上的依賴,還有每天滑手機時與他人做比較,往往阻礙我們先求神的國。這時候,就需要在心態上操練「內在的簡樸」。聖經《十誡》中,第十誡「不可貪戀別人的家產」就是個很特別的誡命;不像前幾條「不可殺人、不可偷竊、不可姦淫、不可做假見證」都屬於外在的行為,「不可貪戀」卻是一種內在狀態。耶穌也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還有那位「年輕財主」來找耶穌時,耶穌要他去變賣一切,分給窮人,再來跟隨祂。結果那財主因財產太多,終究憂憂愁愁地走了。可見,越留戀這世上的財富,就越難在基督裡得享安息。
《靈命操練禮讚》的作者提到,對信仰威脅最大的,往往不是別的,而是我們對金錢、財務的過度依賴。當然,神並不反對我們享受美好的物質生活,也不是要我們去過禁慾主義的苦修日子。事實上,神希望我們好好經營、管理,也享受這世界。然而「簡樸」的操練,歸根究底就是從聖經出發,學習「知足」。作者提到,很多基督徒根本不想細想「簡樸」這個課題,因為這表示我們可能得改變消費方式,而這是現代人最不想妥協的。
至於「外在簡樸」的部分,可以從幾點開始:
買實用的東西,而非名牌。
避免那些會讓人「上癮」的消費行為。
養成把東西送人的習慣。
思考分期付款與刷卡可能帶來的問題。
斷絕那些阻擾你先求神的國與義的事物。
這些都是作者提出的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總之,眼前有這麼多問題,我們要在基督裡得享安息。
最後,我想回到一開始提到多多動手術的故事:如果我爸媽當初決定不讓她開刀,就不用擔心醫藥費,很快一切就結束了。但他們選擇要開刀,手術成功後,不但要面對龐大的醫療費,還得負起照顧她一輩子的責任。你們也知道最終的結果,多多還好好地活在我們的家庭裡。
當年在美國,我們也曾參加當地的「唐寶寶俱樂部」,大部分都是白人家庭,只有我們一家是華人。那時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唐寶寶和平凡的日常生活擦肩而過,若不是我們家庭的狀況,我根本不會留意到他們的存在。其實,小時候,多多雖然常常惹我生氣,但她畢竟是我妹妹,我從心裡很愛她。五歲時,我在兒童主日學信了耶穌,回家卻很擔心地問媽媽:「多多怎麼辦?她一輩子都不會懂什麼叫『耶穌替你死在十字架上、洗淨你的罪』,也看不懂聖經。那她要怎麼去天堂?」也因為這些疑問,我逐漸對信仰產生更多思考,或許這也是我後來變得有點「怪怪的」原因吧。
多多在我們家五個小孩裡排行第二,我爸媽即便知道自己是「唐氏症高風險群」,還是接著生了四個:我二妹妹、接下來最大的弟弟 Barnabas(他也是唐寶寶,但情況更嚴重,出生幾小時就過世)、然後又有兩位弟弟,健康地長大。我不知道他們哪來的勇氣生六個孩子,但我確定的是,他們真的對神充滿信心。於是我和太太結婚後,也決定「有樣學樣」,雖然知道養孩子越多開銷越大,我們仍然在操練自己的信心。我想把這份鼓勵也分享給你們:不管你現在面對多少困境,都願你能在基督裡得著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