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愛那些不可愛的人
Trump當選。
愛他、恨他。如何愛那些不可愛的人?我的一番經歷要從當上爸爸的那一刻說起。
成為父親,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改變。當我們深愛一個人時,或許會有種「願意為他犧牲一切」的感覺,但當我的兒子出生後,我的愛更是超越了一切以往的體驗。我發現,若為了兒子,讓我犧牲一千次生命都不夠,甚至無法真正表達他對我而言的寶貴。抱著他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正小心捧著全宇宙中最珍貴的存在。
這份愛讓我重新思考聖經中的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上帝考驗亞伯拉罕的信心,要求他獻上自己唯一的兒子。雖然最終上帝提供了一隻羊代替以撒,但這個故事講述了何為真正的信心和順服。作為兒童主日學的服事者,我已經講過這個故事至少二十遍。然而在James出生後不久,我再次講述這個故事時,卻是以一位父親的身份來看待,心情格外深刻。
我開始明白,對於一個父親來說,犧牲自己的孩子是多麼痛苦的事情。若是我的話,我可能會對上帝說:「上帝,讓我來犧牲,不要讓我的兒子受苦。」我甚至覺得,若遇到這樣的考驗,自己也許很難完全順服,因為在我心裡,兒子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
然而,這樣的反思也讓我更深地理解了天父的愛。聖經中,真正讓獨生子犧牲的,只有我們的天父上帝。上帝最終沒有要求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但卻讓自己的兒子耶穌為我們而犧牲,替我們承受十字架的痛苦。這讓我,作為新手爸爸,深深地體會到聖經所說的「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的真正含義。
天父的愛是如此偉大,竟然愛我們到這樣的地步——祂甘願犧牲全宇宙中最寶貴的一個存在。
作為一個經營網路平台的人,我發現人類的不可愛和黑暗面在網路世界裡常常放大到一個新的層次。或許是因為隔著螢幕,很多人說話時顯得毫不顧忌,甚至無所謂對他人造成多大的傷害。作為基督徒,我們學習用神的愛來愛人,然而在網路上,當我們面對惡意、挑釁、甚至惡毒的批評時,真的有時候很難繼續愛下去。畢竟,網路上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就是在惹怒別人,有些人甚至用刻意的語氣來激起仇恨。這讓我也不禁思考,當我們遇到這些「不可愛」的人時,還有可能用神的愛去愛嗎?
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們不是連恐怖分子都要去愛吧?」這讓我想到網路上一句流行的話:「饒恕恐怖分子是上帝的事,但送他們去見上帝是我的事。」這句話聽起來既幽默又強硬,似乎滿足了我們心中的一種正義感:你傷害我,我會讓你為此付出代價。這話語間帶著一種報復的豪氣,但也讓我不禁反思:這真的是耶穌對我們的教導嗎?這樣的態度和神的愛能否並存?
Trump當選。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遇到難以愛的陌生人,甚至在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中,也可能因為意見不同、生活方式相異而有衝突和敵意。這在我觀察美國教會時尤為明顯,特別是最近的美國選舉。選舉的激烈讓教會裡的分歧和對立不斷放大,政治立場的不同似乎成了分裂的催化劑。許多基督徒和保守派媒體為了選票,毫不猶豫地攻擊政治對手,不僅不再顧及言辭,甚至帶著敵意和譏諷。這樣的情景讓我不禁思考,作為基督徒,我們是否走偏了?當我們選擇以仇恨回應仇恨時,我們還如何表現出神的愛?
社交媒體的發展更進一步加劇了這樣的情況。現代的演算法讓我們活在同溫層中,總是推送我們喜愛的、贊同的內容,讓我們感到安全、舒適。從某個角度來說,這讓我們越來越無法接受不同的觀點,漸漸地,我們對那些「不可愛」的人不再試圖理解,而是直接貼上標籤,甚至視為敵人。這樣的環境無形中滋長了更多的仇恨和分裂,當人們越來越少接觸到不同聲音,就越加確信自己的看法是唯一正確的,甚至合理化自己的偏見,認為「那些反對我們的人就是反基督的、反信仰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基督徒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當整個世界都充滿仇恨和敵意時,我們是否也默許自己帶著這種情緒來面對他人?在這個充滿分裂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活出耶穌所教導的愛?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思考的問題。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耶穌在他那個時代,猶太人處於被羅馬帝國統治的痛苦之中。當時的猶太人不僅面臨著種族歧視,還被課以沉重的稅收,財富和資源都被剝奪,生活困難不堪。對猶太人來說,羅馬帝國象徵著壓迫和邪惡,羅馬的文化崇拜眾多偶像,這對於信仰嚴格的一神教猶太人來說,是冒犯神的行為,更是褻瀆他們的信仰。因此,他們期盼一位「彌賽亞」,來拯救他們脫離羅馬的壓迫,建立一個屬於猶太人的神聖國度,使他們能在律法之下過上和神心意的生活。
當耶穌出現時,許多人認為他就是那位彌賽亞,認為他將帶領猶太人推翻羅馬,帶來武裝革命,並以正義之名懲罰羅馬人。然而,耶穌的做法卻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沒有提倡以暴制暴,甚至沒有發起任何政治抗議,相反,他經常和猶太人眼中的「不潔淨者」——外邦人、罪人和羅馬官員接觸。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為羅馬百夫長的僕人治病,進入稅吏的家中共進晚餐,這些行為在猶太人眼中幾乎就是在背叛他們的信仰立場與民族情感,讓許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憤怒。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耶穌不僅沒有完成他們對彌賽亞的期待,反而還多次做出一些挑戰猶太傳統的行為,讓許多人從最初的追隨者變成了反對者。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耶穌卻告訴他的門徒:「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句話在當時的情境下,無疑是一個巨大而難以接受的挑戰。想像一下,對於那些家庭財產被腐敗的羅馬官員沒收、親人被軍事鎮壓中殺害的猶太人,耶穌竟然說要愛這些「仇敵」。這樣的話聽在那些飽受痛苦的猶太人耳中,幾乎就是在傷口上撒鹽,徹底顛覆了他們對正義的認知。在他們看來,仇敵本應該接受懲罰,甚至應該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耶穌卻告訴他們要寬恕,要愛,這讓人難以理解。
如果耶穌當時有YouTube頻道,留言區一定充滿了猶太人的憤怒和不滿:「這樣的話,還算是彌賽亞嗎?」「我們失去的親人和家園,難道不值得報仇嗎?」而這些留言的批評者多半是猶太人自己的同胞,而非羅馬人。對於猶太人來說,羅馬帝國就是恐怖統治者,而耶穌竟然要他們愛這些壓迫者,這無疑是在挑戰他們的信仰底線。
然而,耶穌的話並沒有就此打住。他繼續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這段話讓人不僅驚訝,更感到困惑。對猶太人來說,「完全」是個陌生且無法達到的概念。耶穌要求的這種「完全」,並不是要人成為道德上無可挑剔的完人,而是要他們在愛中達到成熟和完整,讓天父的愛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中心。他並不要求門徒們靠自己的努力去「完美」,而是呼召他們透過對神的信靠,讓神的愛來塑造和改變他們,使他們的心靈逐漸被神的愛充滿,並以此愛去愛那些甚至被視為仇敵的人。
耶穌的教導在當時是如此震撼人心,因為這種愛是無條件的,是一種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愛。天父的愛從不根據我們的行為或是否「值得」來決定要不要愛我們,而是無條件地付出,甚至願意將他唯一的獨生子捨給這個世界,為人類的罪付上最高的代價。耶穌不只是要求我們要「愛」,而是讓我們看見,神的愛是一種犧牲的愛,是一種超越一切仇恨和隔閡的愛。
當我讀到這段經文時,也不得不反思自己。身為基督徒,如果連那些在網路上惡意攻擊我的人,我都難以愛,若我連那些「酸民」的言論都無法釋懷,那麼我又怎能活出天父這樣完全的愛?這不是一個僅靠努力或意志力就能達到的境界,而是需要不斷地經歷神的愛,讓祂的愛來轉化我們的心,使我們的生命逐漸被這份愛充滿。
如何學習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在耶穌的教導中,祂不只是告訴我們要去愛,更讓我們看見,這種愛並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道德要求,而是神希望我們透過祂的愛,真正經歷到生命的轉變。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具體的行動,幫助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神的愛,從而讓我們有力量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
行動 1:恩典筆記本
首先,讓我們自己先被神的愛充滿。我推薦大家養成一個習慣,使用恩典筆記本來記錄生活中神的恩典。這個習慣讓我們學會數算神的祝福,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無論大小事,神都在賜予恩典。我敬佩的一位牧師說,當他在人生的低谷時,總會拿出一個舊盒子,裡面裝滿了他多年來收集的見證和恩典故事。他說,每當他數算這些恩典時,彷彿就在給靈命充電,重新經歷神的愛。我們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無論用紙本筆記、電子筆記,甚至像我一樣,拍下見證視頻紀錄生活中的點滴,時常提醒自己神對我們的恩典。這就是行動一:恩典筆記本。
行動 2:一輩子的屬靈隊友
第二個行動,是找到在主內的「一輩子隊友」。身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彼此支持和扶持,這比短暫的屬靈同伴還要更深層、更長久。我自己的生命中,從小到大遇見了不少不同階段的導師和輔導——從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小組,到大學事工,這些牧者和弟兄姐妹都給了我重要的指引,但我們的陪伴關係終究是暫時的。而現在,我也開始擔任他人的屬靈同伴,特別是在青少年的事工中,我決定要成為這些孩子「一輩子的屬靈隊友」。即便他們成長後進入不同的教會,我希望仍能成為他們的支持。我也有幾位多年來互相扶持的同工夥伴,陪我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一起從單身到已婚,一起成為父母,現在甚至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孩子能一起成長。這種一輩子的扶持,不僅讓我們的信仰更加堅固,也讓我們經歷神的愛在人際中的延續。這是行動二:找到一輩子的屬靈隊友。
行動 3:不求回報的愛
第三個行動,是在那些無法回報你的人身上付出愛。這些人可能是路上的陌生人,社區裡的獨居長者,甚至是教會中兒童主日學的孩子們。他們或許並不會因為你的付出而給予你等價的回報,但正是在這種不求回報的愛裡,我們能更多體會到神的愛。當我們願意為那些無法回報的人付出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被神的愛更深地充滿,並且越來越能體會到天父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就是行動三:不求回報的愛。
身為基督徒,我們都知道自己背負著一個神給的使命。這使命如此偉大,以至於歷史上許多人願意為此離開自己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原本生活在較為先進、富裕的國家,卻選擇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來到台灣。在這片土地上,他們不但沒有得到善待,甚至經歷了排擠與不解。但這些人,因著傳講耶穌福音的使命,不曾退縮,仍然選擇堅持。
有些人會問我,當我在網路上發布信仰與教會議題的影片、直播時,是否擔心酸民的攻擊?遇到惡意的評論時,又該如何面對?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我錄了一場直播,主題是「如何對付酸民」。網路上,酸民確實是最不可愛的一群,這些年來,我總會遇到一些人留言攻擊,指責或辱罵我。他們有些討厭基督教,因此謾罵;有些人在教會中曾感到受傷或被惡待,於是對我發洩不滿;還有一些基督徒單純不認同我說的話,於是留言批評。然而,對我來說,人生中真正讓我覺得「不可愛」的人並不是這些酸民。
讓我真正難以愛下去的人,其實是我認識多年的一些教會成員。因為不喜歡教會當時的牧養風格,從國中到大學這十年間,我的心態就是「遲到早退」。我和大家的互動僅限於表面的寒暄,內心總是等待著換教會的一天,想去到一個完全符合我期望的地方,再也不與那些我不認同的人往來。
但事情有了轉機。當我準備出社會時,我的兩個弟弟,一個剛升上國中,另一個剛升上高中。這時,神提醒了我:如果我覺得教會在青少年牧養上有所不足,那麼,我是否願意親自出來貢獻,而不只是旁觀批評?這讓我決定接下這個使命。我希望讓弟弟們擁有一個與我不同的青少年教會生活,於是開始在教會中投入。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必須繼續留下來,與那些我覺得不可愛的人共處、學習彼此相愛。
如今,當我在網路上分享信仰,若再次遇到不可愛的留言,我提醒自己要學習面對,並且學習去愛這些不可愛的人。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提升個人境界,也不是為了鍛鍊內心,而是因為我背負著神的使命。耶穌命令我們要完全,就像天父的愛那樣完全。所以,我願意接受這份挑戰,持續在神的愛中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