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的真實面貌 數據不會說謊

危機的真實面貌 數據不會說謊

在歐洲與美國,兒童心理健康的數據令人震驚:

1.德國:有四分之一的孩子(約25%)罹患心理疾病,從2009年到2017年成長了 254%。

2.奧地利與美國:每五位兒童中就有一位受影響。

3.瑞士:情況更嚴重,三分之一的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

4.在歐盟,自殺已成為15到19歲青少年的頭號早逝原因。

5.美國青少年自殺率自2007年以來成長了三倍。

6.2021年,歐洲精神病住院床位需求達到 8300萬人次,瑞士10到24歲最常住院的原因就是心理疾病。

這不只是情感與健康的問題,更是沉重的財政負擔:

1.美國:2024年精神健康支出達到每年 2820億美元,約占國家預算的1.7%。

2.歐盟:每年花費超過 6000億美元,相當於4%的GDP。

問題的根源:我們把孩子交給了制度,而不是父母

這一代的孩子心理問題急遽上升的背後,是社會對育兒價值的根本錯誤認知。過去20年中,歐洲許多國家將育兒方式從家庭照顧轉變為制度化托嬰:

1.在德國,有 35.5% 的三歲以下幼兒進入機構式托嬰。

2.奧地利與瑞士也有約 30% 的嬰幼兒進入托嬰中心。

3.瑞士媽媽產後僅有 14週 的帶薪育嬰假,之後孩子就進入機構照顧。

社會普遍推崇雙薪家庭與經濟獨立,導致許多父母不再親自照顧孩子。政策傾向要求父母分擔育嬰假,卻剝奪了孩子與主要依附對象(通常是母親)建立情感連結的時間。

為何「養育孩子」是最重要的事?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生命最初的三年是最脆弱的。這段時期是大腦與情緒調節系統發展的關鍵期。母親的身心陪伴能穩定孩子的情緒與壓力反應,建立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將影響孩子一生面對壓力與挫折的能力。

研究指出,孩子在前三年如果長期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會出現壓力荷爾蒙升高、攻擊性行為、注意力不集中、焦慮、憂鬱等問題。甚至會在未來發展成ADHD、人格障礙或自傷傾向。

實際案例:一對雙薪夫妻因工作忙碌,把18個月大的孩子送去托嬰。孩子有攻擊傾向、無法專注,教師說他是問題兒童。然而觀察發現,他其實是因為與母親分離而感到極度不安。當父母調整經濟安排,讓媽媽待在家照顧孩子,短短幾週內他的情緒與行為大幅改善。

這個故事說明,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或學習刺激,而是父母的陪伴與情感安全感。

養育孩子,不只是「前三年」的事

青春期(9到25歲)是第二個大腦發展高峰期。這時候,青少年同樣需要父母的情緒陪伴與支持,來幫助他們理解自己、處理情緒與建立自我。愈多的陪伴,就愈有機會培養出心理健康、有韌性的孩子。

而這也凸顯了另一個真相:心理健康的孩子,需要心理健康的父母。如果父母自己情緒不穩、創傷未解、壓力過高,他們無法有效陪伴與理解孩子。

家庭與社區的角色不可取代

孩子需要穩定的家庭結構,父親與母親扮演不同但互補的角色。

媽媽傾向於安撫悲傷與焦慮,爸爸則幫助孩子管理興奮與侵略行為。

媽媽的催產素強化同理與情感連結,爸爸的抗利尿激素則強化保護與冒險精神。

信仰社群的價值不可忽視。哈佛研究發現,有信仰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更具心理韌性。

擁有祖父母、親戚、社區支持的孩子,也比較穩定、有安全感。

我們如何走出危機?

這不只是醫療問題,也不是社會媒體或教育單一因素所能解決的問題。解方必須從父母的選擇與社會文化的根本重整開始。

父母必須承擔起責任:停止怪罪社會與學校,而是面對自己能為孩子做什麼。

重新定義成功與價值:我們過去75年把工作的價值置於家庭之上,現在該重新學會把愛與家庭放在第一位。

政策應支持家庭育兒的選擇權:

提供前三年的育嬰津貼與帶薪育嬰假。

鼓勵彈性工作、在家工作與非正式托育選項。

重新肯定母職與父職的價值,而非視之為拖累。

將社區(尤其是信仰社群)轉型為支持中心:提供父母課程、育兒團體、心理健康資源、到府支持等。

教育下一代珍惜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價值,而非只追求個人自由與職涯發展。

讓遊戲與右腦發展重新回到幼兒教育中心:在六歲以前,孩子最需要的是玩耍、挫折忍耐力與社交技能,而不是提早學字母與算數。

醫療系統的再定位:

兒科與心理醫師應教育父母,強調依附關係與托育風險。

減少濫用藥物與表面治療,改以理解家庭動力、創傷與壓力為核心。

心理治療應聚焦於全人與全家的療癒,而不只是壓制症狀。

我們這個社會面臨的是一個文化與價值觀的十字路口。我們若要改變這場心理健康危機的未來,就必須從根本改變我們對育兒、家庭、父母角色的看法。

“孩子不是妨礙我們完成大事的困擾,他們本身就是那件最偉大的事。”

(影片轉文字 原始影片 YouTube: The Keys To 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 | Erica Komisar)

Next
Next

南韓完蛋了 台灣下一個